Amandazxf
1989年,乌鲁木齐市的一小伙子不顾家人反对,以8万块的天价租下废弃电影院。朋友们都说:“疯了吧,一块没人要的地方能干啥?”
1989年的乌鲁木齐,正处在一个微妙的节点上。邓小平的经济改革让市场开始松绑,普通人有了点搞钱的念头,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。那时候,8万块不是小数目,够在城里买套像样的房子了。可就在这时候,一个叫米恩华的22岁年轻人,却把这笔巨款砸进了一个谁都看不上的废弃电影院。
米恩华不是啥大人物,没背景,没学历,高中没念完就辍学了。早些年,他干过各种活儿,攒了点钱,后来在城管部门找了个稳定饭碗。按理说,这工作旱涝保收,挺适合老实过日子的人,但他不甘心。每天上班下班的日子,像一潭死水,他总觉得自己能干点更大的事儿。
有一天,他在城里晃悠,无意间看到那个废弃电影院。地方不小,但破得不成样子,墙皮脱落,里面堆满垃圾,路过的人都绕着走。别人眼里,这是块废地,可米恩华却觉得,这是个金疙瘩。他脑子里冒出个想法:把这地方改成市场,租给小贩们卖东西,位置好,空间大,说不定能火。
这想法在当时听着挺玄乎。8万块的租金,对他来说是个天文数字。他手里只有3万块积蓄,剩下的得东拼西凑。他爹给了700块,剩下的全靠借。家人劝他别瞎折腾,朋友更是直接开嘲:“你疯了吧?这破地方能干啥?”可米恩华不听劝,他觉得机会就在眼前,错过了就没了。
租下电影院后,他立马开工。一个人清垃圾、修墙、分摊位,忙得脚不沾地。电影院那状态,改造起来真不是件容易事。屋顶漏水,地基不稳,钱花得跟流水似的。更麻烦的是,没人相信这地方能成,找小贩租摊位时,人家都摇头,觉得他异想天开。米恩华咬着牙,一步步硬撑下来。
1990年,他把这地方改成了“十月红市场”,正式开张。没想到,开门第一天就火了。小贩们一看租金便宜、位置又好,陆陆续续搬了进来。老百姓也喜欢这儿,东西多又方便,市场很快就热闹起来。米恩华没日没夜地盯着,管秩序、拉客户,愣是把这个没人看好的破电影院,变成了乌鲁木齐的一个热门商圈。
这事儿成了,米恩华算是站稳了脚跟。市场赚的钱,让他有了本钱,后来一步步搞起了房地产、建筑生意,成立了华凌集团。如今,他身家上百亿,成了新疆数得上的大老板。但他没忘本,赚了钱后,他捐了不少给学校、医院,还收养了好几百个孤儿,给他们吃住和学上。
回过头看,米恩华当年那股劲儿,真不是一般人有的。那时候,乌鲁木齐的经济还没完全放开,市场化才刚起步,敢拿8万块赌一把的人不多。他也没啥高深的学问,就是凭着一股直觉和干劲,看准了就干,不怕别人说三道四。
这故事听着挺励志,但也不是一帆风顺。他借钱的时候,压力肯定不小;改造市场那阵子,估计没少吃苦头。可他硬是扛住了,没被周围的质疑压垮。搁现在看,他那决定其实挺有眼光——抓住了经济刚起步的机会,用最低的成本占了个好位置。
米恩华的成功,不是靠运气,也不是靠啥神秘背景。他就是个普通人,靠的是敢想敢干。1989年那会儿,很多人还在观望,怕这怕那,他却敢迈出第一步。事实证明,有时候,别人眼里的“疯子”,可能是真有远见的那个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