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鲁木齐"指尖艺术,面塑传承“活动走进

乌鲁木齐 更新于:2025-03-26 12:53
  • 手机用户53586314734

    中新网新疆新闻3月20日电(文/图 许国平 周靖敏)21日,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二楼活动室内,麦面的清香与欢笑声交织。一场由乌鲁木齐市民间文艺家协会、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第一圈、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老兵公益时光记忆馆(非遗工作坊)共同举办的乌鲁木齐市民间文艺家协会2025年度非遗面塑公益培训在如期举行。

    面塑,又称“捏面人”,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,起源于汉代,盛于明清。其以面粉、糯米粉为主要原料,经揉面、调色、塑形等工序,塑造出花鸟鱼虫、神话人物等立体造型。乌鲁木齐面塑在传承中原技艺的基础上,融合了新疆多民族文化特色,常用红、黄、蓝、绿等饱和色彩,造型夸张生动,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,常用于节庆民俗、婚嫁娶等场景,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

    本次活动旨在普及面塑知识,培养各族干部群众对民间文艺的热爱,为面塑传承注入新力量。活动特邀乌鲁木齐水磨沟区面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、乌鲁木齐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束苗苗现场授课。

    乌鲁木齐市青志协志愿者董思露说,“本以为做面塑很难,上手才发现乐趣无穷。尤其是制作小醒狮,从揉面团到捏出它威风的模样,一步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亲手赋予面团生命力,这感觉太奇妙了。面塑让我明白,传统技艺需要我们年轻人去学习、传承,把这份美好延续下去 。”

    束苗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通过科普活动,看到民众对非遗的热情与好奇,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推广面塑技艺的决心。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文化传播的机会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艺术。希望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,能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
    当日,来自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居民群众、新疆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青志协大学生志愿者、老兵公益服务队志愿者30余名学员参加活动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