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震168780444
“强的可怕!”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,一名乘客突然扭伤了脚,疼的直冒冷汗,列车员赶紧在广播寻找医生,突然,一名13岁的男孩拿着急救包冲了过来,他先是判断对方没有骨折,接着就熟练的包抓起伤口,男孩表示:“我是铁人三项运动员,所以懂一点急救知识!”
说真的,车厢里的空气像是一下松了点,大家的肩膀也不那么绷着了。整件事的经过,被靠近行李架的一位年轻乘客默默记下,他不插话,只把眼前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。列车员弯着腰把靠过道的位置腾出来,顺手从服务袋里掏出一次性手套和冰袋,动作利索。受伤男子试着缓缓挪动脚尖,疼得吸气,却还是点了点头,表示能忍。小男孩抬眼看了看窗外晃过的戈壁光影,又低头检查贴好的位置,指了指脚踝外侧让乘务员记住别压到。车厢尽头有铝壶在呼噜响,泡面的香气混着茶叶味儿飘过来,热气里人的心也跟着慢慢放下来。
过了会儿,一个系着运动外套的女人气喘吁吁赶来,显然是从别的车厢找到这边,她先看了男孩一眼,眼神里是放心。她把水杯塞到男孩手里,示意他抿两口,再看伤者,问候得很轻。男孩把杯子放在小桌板上,确认肌贴没起皱,告诉乘务员换向之后会有点拉扯,最好再加一个固定。列车员连声应着,把绷带拿出来,让男孩示意位置,手跟着学。车外太阳偏了点,窗帘拉下一半,光斑落在过道上,踩上去有点晃眼。那位年轻乘客在心里记下这些细节,觉得这母子一个沉稳,一个细心,倒像老搭档。
列车广播随后补了一句,会在下一站请地面医护远程指导复查,先别着急下决定。大家又各自坐回去,却不由自主把目光往那几个人身上飘。受伤男子把裤腿往上卷了点,脚搭在小背包上垫高,额头的汗擦干了,人也舒服些。隔着两排座,有位戴白帽的大叔把自己的行李挪走给他腾空间,嘴里低声嘀咕一句“别动太猛”,眼神暖。邻座的老太太从塑料袋里摸出一颗姜糖塞给小男孩的妈妈,说孩子做得好,嘴里甜一点不容易发晕。过道里偶尔有拉行李箱的声音滚过去,又被铁轨的节奏盖住了。
短暂停靠时,站台风热,门口的空气灌进来,有点干。列车长接了电话,照着医护的指导拿来更稳妥的冷敷袋,让受伤男子每十分钟换一次位置,别让皮肤冻伤。男孩把急救包里的一次性手套又递了两副出来,还顺手抽出一条三角巾,演示了一个更不影响活动的固定法。人群没再围得那么紧,几个人站得远远看着,生怕给对方添烦。年轻乘客注意到男孩手腕上的晒痕,像水里印出来的,跟他包里的物件一样,都是用过的痕迹。列车开动时,站台上的人影往后退,广播里蹦出下一段里程的名字,车厢又回到自己的节奏。
后来,餐车那边有人端着热汤打了个趔趄,幸好被前面的乘务员扶了一把,没洒到人,倒是激起一阵小小的惊呼。男孩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,又把视线收回来,像个习惯了先判断再行动的人。受伤男子的手机响了,他简单报了平安,声音压得很低,说有人帮忙处理了,问题不大。列车员趁空在小本上记了几笔,把临时处理的时间、用品和乘客的座位都写清楚,等下一站再跟值班医生对接。靠过道的年轻乘客心里想着,平时总觉得这种记录麻烦,真到了紧要关头,哪一条都不能少。窗外的盐碱地一大片一大片铺过去,亮得人眯眼,桌板上的纸杯轻轻碰到一起,发出一点小声响。
男孩把用剩的胶贴收好,又把备用冷贴留给乘务员,说可能后面路段会颠,万一再拉到了也好用。那位妈妈把外套披在肩上,和乘务员交换了社交号,方便后面追问一下情况,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多余的话。受伤男子临下车前把随身小袋里的一包葡萄干递给男孩,男孩没收,妈妈就接了,笑得干净,说留着路上吃,算他心意到了。周围的人没有再起哄,只是看了看,又各自低头去继续自己的路途,有人翻开书,有人靠着窗打盹。年轻乘客把手机相册合上,决定不发圈,也不去写长评,就这样把这片刻悄悄放在心里。下次遇到事儿,谁会第一个站出来呢?
